臨床醫(yī)案-心悸病(2019年)
患者姓名:劉某某 性別:男 年齡:56 歲
就診日期:2019-06-24
主訴:心悸 5 年,加重一周
現(xiàn)癥:患者 5 年前無明顯誘因心悸,一周前加重,時有停跳感,伴胸悶憋氣,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畏寒,納差,心煩失眠,舌暗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脈率不整,二便正常。查心電圖示:室性早搏頻發(fā),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颊咦郧笾兴幹委煛?/span>
診斷:心悸病
辨證:心陽不足,心腎不交
治法:益氣溫陽,安神定悸
方藥:黨參 30g 黃芪 30g 川斷 15g 菟絲子 20g 桑寄生 20g 雞血藤20g 黃連20g 肉桂5g 郁金10g 大棗10g 生龍骨30g 生牡蠣30g 炙甘草 15g 桑黃 10g 琥珀 3g 女貞子 20g 土茯苓 20g 紫貝齒 12g 甘松10g 炒神曲 30g 炒麥芽 30g 炒山楂 30g 雞內(nèi)金 30g 每日一劑,水煎服。
二診:服藥 14 劑,自訴服藥后心悸減輕,自覺早搏明顯減少,但昨日因生氣致心悸又有加重,腰膝酸軟好轉(zhuǎn),納可寐差,舌暗紅,苔薄黃,脈弦,小便黃。前方減去川斷、菟絲子、桑寄生,加炒梔子 12g ,柴胡 12g ,炒枳殼 15g ,蘇梗 15g ,烏藥 15g
三診:服藥 7 劑,心悸已明顯好轉(zhuǎn),胸悶憋氣明顯減輕,納佳,仍有睡眠不安,二便調(diào)。舌暗紅,苔薄白,脈弦細。
前方減去炒梔子、炒神曲、炒麥芽、炒山楂、雞內(nèi)金,加酸棗仁 30g,柏子仁 30g,合歡花 15g,首烏藤 15g
四診:服藥 10 劑,自訴睡眠已恢復正常,胸悶及心悸癥狀已明顯好轉(zhuǎn),復查心電圖大致正常。
囑其繼續(xù)服藥鞏固一周,此后隨訪半年一直未發(fā)生早搏,精神體力均佳。
方藥分析:方中用黨參、黃芪以益氣;川斷、菟絲子、桑寄生補腎陽,壯腰膝;雞血藤補血活血;黃連、肉桂以交通心腎;郁金、大棗解郁除煩;生龍骨、生牡蠣鎮(zhèn)重降逆;炙甘草、桑黃、琥珀、女貞子、土茯苓、紫貝齒、甘松以安神定悸;炒神曲、炒麥芽、炒山楂、雞內(nèi)金以健脾助運;合歡花、首烏藤為王老師常用治療睡眠不佳之藥對,臨床效用極佳。
另現(xiàn)代研究表明,女貞子、土茯苓、紫貝齒、甘松對心律失常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亦為王老師在臨床上治療心悸病的常用藥。
分析:中醫(yī)學認為心悸的病理性質(zhì)主要有虛實兩方面。虛者為氣、血、陰、陽虧損,使心失所養(yǎng),而致心悸。實者多由痰火擾心,水飲上凌或心血瘀阻,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虛實之間可以相互夾雜或轉(zhuǎn)化。實證日久,病邪傷正,可分別兼見氣、血、陰、陽之虧損,而虛證也可因虛致實,兼見實證表現(xiàn)。心悸初起以心氣虛為常見,可表現(xiàn)為心氣不足,心血不足,心脾兩虛,心虛膽怯,氣陰兩虛等證。病久陽虛者則表現(xiàn)為心陽不振,脾腎陽虛,甚或水飲凌心之證;陰虛血虧者多表現(xiàn)為肝腎陰虛,心腎不交等證。若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可出現(xiàn)陰陽俱損之侯。本案為本虛標實之證?;颊叱跻孕臍馓摓樽C,久病遷延不愈致心陽虛衰,血脈瘀滯,心神失養(yǎng),兼以腎陰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濟,心腎不交引發(fā)心悸及相應的胸悶憋氣,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畏寒失眠等證。